附:
1斤=16两=600g
北斗七星:天枢、天璇、天玑、天权、玉衡、开阳、摇光
南斗六星:殉星、妖星、义星、仁星、将星、慈母星
据《汉书·律历志》:权者,铢、两、斤、钧、石也,所以称物平施,知轻重也。
据《说文解字》:“两,平分也。”十六两为一斤,半斤为八两,半斤的一半为四两。
为什么衡制要用十六进制?因为古代没有很准确的秤,只能用天平,确定了一两之后,等分为1-2-4-8-16,这样一倍一倍的称量是比较准确的。
历史原因:
秦始皇一统天下,由于六国度量衡不一致严重干扰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,李斯上奏皇帝,建议废除六国旧制,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,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。
李斯开始酌人调查实践,衡制则以铢、两、斤、钧、石为单位,二十四铢为一两,十六两为一斤,三十斤为一钧,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。
二十四铢为一两:有些物品很珍贵,比如药材,这些物品所有者会有精确地称,为了方便使用,所以为24,可称半两、三分之一两、四分之一两,六分之一两等等。
十六两为一斤:天平可以将东西分割两份,那时生产力低下,因百姓多用简易公正的天平,所以百姓常用的斤为2的四次方,即等分为1-2-4-8-16。
三十斤为一钧:是一个士兵一周(古时有大小周之分,一月四周)的口粮,为了方便计算及运输定为30。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,也是如此,即为一个月口粮。
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,是由北斗七星、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,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,不欺不瞒,否则,短一两无福,少二两少禄,缺三两折寿。
台湾衡制:
清朝的一斤是600克。国民政府建立后,开始推动使用公制。为了和国际上的公制“千克”接轨,民国政府规定,引进“千克”概念,称为“公斤”,同时将原有的“斤”改名为“市斤”。而1000克与600克单位换算非常麻烦。于是,又是民国政府将600克的斤改成500克一斤。这样,1公斤=2市斤。换算起来就非常方便了。这种单位在中国大陆逐渐推广,渐渐被人们接受。而新中国也继承了这种度量衡制度。
反观台湾,甲午战争后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,中国割让台湾,台湾脱离中国政府统治。它在日本统治之下,中国政府的度量衡改制并没有在台湾推广,他们使用的还是清朝的旧制1斤=16两=600克。并且在海外,如新加坡等地的华人也是如此。后来,国民党“转进”台湾,依然没有改变当地的度量衡。这种1斤=600克的“斤”也被台湾人称为“台斤”。
其实“公制”早在1928年国民政府刚建立时就开始推行,包括“简体字”也是如此。但是国民党的执行能力众所周知,一直到1949年也没有有效施行。1949年以后,大陆开始大规模推行“公制”、“简体字”。1959年,大陆地区把“1斤16两”改成“1斤=10两=500g”。1979年,对中药计量单位也做了统一,不再使用“两、钱、分”等。
PS: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,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,变化较小,一斤基本在595克左右。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,将旧制595克一斤改为500克一市斤。还应特别指出,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,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,仍袭旧制不变。这样,从明代到1979年,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÷16÷10,1钱约等于3.72克(3.71875克)。
评论